考研经验感悟
成功以能去中9的分上了苏大,虽然多少有点冤种,但正所谓人生无常,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?
我高考完失意的时候,苏大来我高中开宣讲会,招生老师很夸张地说,苏大比很多酒吧舞还要厉害,当时我以为吹牛,没想到是在说考研的分数线……
总之,如果我们有全局视角,那么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理性地算出最优解,但问题是现实并没有这么方便,决策是一件苦差事,现代科技给了我们古人难以想象的力量,但这反而让决策环境更为复杂了,古代平民想奋斗,要么读书要么上战场立军功,再不济只能去攀附权贵,而现代经商,上学,考公……有无数种决策可以做,要怎么选?至少我不知道
我高中时看了很多福赛斯的间谍小说,虽然多少有点扯淡,但他写了一种决策方式——不要立下太具体的计划,不然碰到意外(这是十有八九的事)会手足无措。也就是说,立下松散的计划,并做很多备案。我认为这说的很有道理,因此每次决策都会做备案,尽管经常还是赶不上现实的变化。不过一定要找个缺省值,或者叫默认值的话,我觉得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这样即使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不会太难受
扯远了,总之,我想说,决策应该有备案,如果以这个选择失败就重开的心态决策的话,未免有点太恐怖了
说回考研,考研是个高风险决策,单志愿机制,加上热门专业非常难调剂好学校这种debuff,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,因此考研最大的难点就是心态。我对努力这种说法一直很怀疑,因为我觉得长时间专注也是一种天赋,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能这么做,当然是用来看闲书,但我的一些同学就做不到。此外,对压力不敏感,或者高压环境下发挥更好之类的性状我认为可能也是先天决定的。当然这些没什么证据,但学科天赋我认为是最明显的一种天赋,我从小(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开始)到大数学都没考过不及格,不如说最差的情况下也没跌过平均分,而我也不算勤奋的学生,经常偷偷打游戏,最关键的是,即使被我妈骂考砸了,我也一直很喜欢数学,几乎是没缘由地喜欢,虽然还是没有打游戏那么喜欢,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天赋
决策需要知道自己有什么,我相信自己确实有理科天赋,至少有兴趣,所以认为能跨考cs研究生,这是正向的心态,负向的则是我很讨厌本科专业,但这种负向buff有时候会让你更高压,因此不如正向的。总之,备考期必然是需要这种心态激励的
拿到364这个成绩时我很不相信,虽然也不怎么高,但难说我的努力配得上它,因为我备考期可以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虽然不是为自己开脱,但压力确实很大,只能通过摸鱼的方式慢慢泄压。反过来想,如果高强度复习,可能心态反而会全线崩溃……
不得不说我一直不是个很能抗压的人,如果你和我一样,那么长时间摸鱼也别太愧疚……
具体说说我的备考吧,科目是22408,看了武神强化班和李永乐的线代课,然后刷完了660,880刷了一半,英语差不多做了十年真题,手感还行后面就不做了。现在想来最后悔的是没有模拟考,最后一个月全用来背政治了,数学手感很差,没全面崩溃只能说多亏了高中考试的时间把控经验
个人认为数学是最不需要笔记的,公式暂时不记得地可以允许自己翻一周,然后差不多就会了,笔记起一个抄写的作用。题型千变万化,只能说还是临场发挥最重要,我个人不理解考数学前天熬夜的行为,在我看来不如嗑点褪黑素早点睡,睡10个小时最好
408我很早就开始记笔记了,用的王道参考书,当然课我没听,其实也没必要,王道自己的模拟题质量我都不敢恭维,课程也不用说了。
根据我记的笔记,每门课是4w字左右,大部分知识有印象就可以,408知识量不得不说永无止境,而且考得也越来越刁钻,平常可以多了解一下计科杂七杂八的知识,比如c语言怎么转化汇编,从编译到打印helloworld之间具体发生什么,各种变量分别会放到哪个段之类的
408由于题量大,时间把控可以细化一点,但25年我做下来还是不够用,大题第二题要画aov网太损了,后面全是匆忙写的,平时可以注意一下提速
笔记链接放在主站,查分类考研笔记就能看到
大部分学校的机试应该都不会太难,主要是题量大,刷完力扣hot100,然后再刷一下dp专题就差不多了,复试其实也是随缘,英语部分想提升语感的话可以和豆包对练,然后平时看看英剧美剧,不挂中文字幕
如果你想摸鱼练英语两不误的话,可以把游戏字幕调成英文……